走进汉源
汉源县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南部,地处攀西阳光之旅的门户地带,是瀑布沟水电站移民主库区县、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、革命老区县、“5.12”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、“4.20”芦山强烈地震受灾县、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, 全域纳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。全县幅员面积2382平方公里,总人口33万,居住着汉、彝、藏、回等26个民族。汉源文化底蕴深厚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史,汉文化与藏文化、中原文化与南昭文化在这里融汇;“富林文化”“狮子山文化”享誉中外,“麦坪遗址”“桃坪遗址”相继成为近年来考…
汉源县位于大渡河中游,四川省雅安市西南部,地理坐标东经102°16′—103°00′,北纬29°05′—29°43′。全境东西长71.4公里,南北宽70.1公里。东邻乐山市金口河区和眉山市洪雅县,南连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县,西靠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和雅安市石棉县,北接雅安市荥经县,历为通往雅、康、宁交通咽喉,成昆铁路、京昆高速、国道108线、省道306线横穿境内,峨汉高速开工建设,是川西交通次枢纽。县城驻富林镇,距省会成都市210公里,距雅安市81公里,距成都双流机场230公里,距西昌市220公里。
全县幅员面积2382平方千米,辖30个乡镇(5个少数民族乡),现有行政村210个,其中社区22个,村188个。全县总人口33万,共有汉、彝、藏、回等25个民族,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%。
汉源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汉源县古名笮都,属蜀国。公元前316年,秦灭蜀国设蜀郡,属蜀郡管辖。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汉武帝平定西南夷,以笮都为旄牛县置沈犁郡,郡治旄牛,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。汉武帝天汉四年(公元前97年),撤沈犁郡入蜀郡。东汉延光二年(123年),旄牛县治迁至今九襄镇。东汉中平六年(189年),改蜀郡为汉嘉郡,旄牛县隶之。以后历代在此设郡、州、县等。隋仁寿四年(604年),以汉源之名于今九襄镇置汉源县。元、明为黎州安抚司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,改称清溪县。民国3年(1914年),因清溪县与贵州省的青溪县同名同音,复改名汉源县。1950年3月汉源解放,县城由清溪迁至九襄,属西康省雅安专区。1952年10月,县政府驻地迁富林。1955年10月,西康省并入四川省,汉源县属四川省雅安地区。2000年12月撤地设市,汉源县隶属四川省雅安市。汉文化与藏文化、中原文化与南昭文化在汉源融汇;“富林文化”“狮子山文化”享誉中外,“麦坪遗址”“桃坪遗址”相继成为近年来考古重大发现;南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,乐西抗战公路被誉为“血肉铸成的长路”。
汉源地处横断山脉北段东缘,地形以山地为主,西北高东南低,海拔最高点4021米,位于富乡乡境内马鞍山,最低点550米,位于永利乡境内白熊沟与大渡河汇合处,最大相对高差3471米。东北缘为邛崃山余脉南支大相岭,西北缘为邛崃山余脉飞越岭,南面为大凉山群峰。大渡河横穿东西,流沙河纵贯南北,形成了四周高山环绕,中部河谷低平的地势。
汉源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冬暖夏凉,四季分明。高地寒冷,河谷炎热,雨量偏少且不均,气候垂直变化大,年均气温22℃,无霜期300天,日照时数1450小时,年活动积温5844.7度,年均降雨量741.8毫米,被誉为“攀西阳光第一城”。
汉源自然资源丰富。已发现铅锌矿、锰矿、磷矿、石灰矿等矿产资源33种。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598万千瓦以上。县境内国家“十五”重点建设项目、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——装机360万千瓦的瀑布沟水电站,装机66万千瓦的深溪沟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;装机72万千瓦的枕头坝水电站正加快建设。太阳能、风能开发前景广阔,清溪风电场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4.5亿元,总装机容量47.5mw,年均发电量9510.8万千瓦时。汉源花椒、汉源金花梨、汉源黄果柑、汉源甜樱桃等驰名中外;苹、桃、李、桔、蕃茄、蒜薹、豌豆等果蔬畅销全国,是“四川省蔬菜生产十强县”、“四川省水果生产二十强县”、“四川省特色水果核心基地县”、“四川省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县”以及“四川省第一批优质无公害蔬菜、水果生产基地县”、“无公害优质肉牛、肉羊生产基地县”,素有“中国花椒之乡”、“中国甜樱桃之乡”、“西部花果第一县”、“花海果乡”的美誉。境内还有银杏、楠木、香樟、云杉等珍贵树种,大熊猫、小熊猫、扭角羚等珍稀动物。
2018年,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.77亿元、增长7.5%;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.54亿元、增长9.7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.7%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.21亿元、增长17.7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.2%、9.3%。